對於普普藝術有著喜好的我,看到La Vie雜誌特別介紹的裝置藝術家-林明弘,
他老兄喜歡擅長將花團錦簇的花樣融入在地傳統圖騰的特色,他將展演公共空
間帶來了一個像是家庭、個人的私空間的氣氛;作品呈現在沙發椅、床墊、枕
頭、靠枕甚至牆壁和地板等等居家表現,將展演空間轉換成為居家環境的裝置藝術。


在他的創作,不會看到任何繁複的視覺技法,而是回歸「日常」的樸實。像是
他利用台灣民間已經庫消失不見的阿嬤花布為創作體裁,不斷複製同樣的花紋
,不斷的複製俗豔的民間傳統花紋,一種樣式、花樣、紋路重複的出現。他這
種回歸原始回歸傳統的藝術創作想法,和美國的普普藝術理念類似,抽取達達
主義的優點,抽取物品其中的圖案符號解構合併重組再不斷複製擴展它,去觸
及大家所熟悉的視覺語言讓大家產生懷舊,作品呈現平易近人的親切感,有著
走回去尋找傳統的根。技法對照安迪沃荷的花系列作品有相似的地方。而林明
弘花團錦簇的圖案不免讓人聯想到LVMH集團旗下的KENZO,高田賢三創造出
此品牌特色是擅用花朵並注入多彩鮮豔的花色在服飾上,風格強烈讓人印象深
刻,堪稱日本服裝品牌龍頭。


其實看看家裡阿嬤的傳統老布,風格特色不就是老兄林明弘的作品一樣嗎?
那有什麼好去分析的,就像是一盤冷菜再重新熱炒一次讓它看起來更好看罷了。
不過林明弘很聰明的將舊符號元素融合現代新潮流的思維(解構、重組...)並懂
得去融入因地合宜的傳統特色,放在新的物品新的空間上



<延伸閱讀>

誠品好讀






另外我從文/林宏璋

中節取出一段好文,可以點出台灣人為何對於自己文化缺乏認同感。
台灣從90年代開始「俗、艷擱有力」的視覺形式作為一種文化主體性的代表。
一方面是對應著台灣政治認同的危機——非「國家性的國家」——的創痕而進
行的政治宣稱:是一種卑下的吶喊。這些作品以一種急迫的方式「出土」與自
己記憶中有關的台灣文化現成物:日本漫畫、政治圖騰、歷史圖像、民俗儀式
等文化參考物,成為這些本土作品的一部分。重點是這些文化參考物是創作者
親身記憶中的台灣,是一種懷舊的自戀;但在林明弘的個人經歷中這點是失卻的,
這些被挪用的花布樣式並非是他的台灣經歷之一。林明弘的作品是一種文化主
體的架空;如果說林明弘的作品仍是一種懷舊,那麼這種懷舊也是一種「事不關
己的懷舊」,這裡的文化物的概念是消費性的產物,是增進「生活情趣」的元素,
而非養成文化的一部份。




pic: 2000無法無天台北雙年展 北美館大廳)
pic from artnet

















maybe 若..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ly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